康健雜誌66期 文/李瑟.吳若女
認識母親,發現自己
我不敢相信剛剛對我的孩子說那些話,跟我媽媽用過的句子一模一樣。難道我跟我媽一個樣子?」
是的,別再否認妳像她。終我們一生,母女的關係打不斷。
母親是每個女性第一個模仿的對象,母女之間也有強烈的生活依附與情感依靠關係,牢不可破。
嬰幼兒時生病,母親徹夜守護。上學後,母親又得為班級活動做點心、參加母姐會、親子活動。母親也是青春期第一個帶女兒買內衣的人,準備迎接月經到來,女孩變女人,又得跟女兒無所不談,從化妝打扮到學業科系,到明星偶像、評比男生、性觀念……。當女兒第一次出外約會時,母親還是那個安慰父親別太緊張的人。
等到女兒做了母親,女兒又從母親學如何照顧孩子,甚而母親還得替女兒照顧下一代,好讓她無後顧之憂。
現在的親職教育還在要求新一代母親,還要教你的女兒「學會愛自己」。
從過去油麻菜籽的悲苦,到現在要求新觀念與做法,母職之沈重,不可言喻。
母親在女兒身上模塑理想中的自己
她們是把女兒帶進世界的人,無論幾歲妳去找她,她似乎永遠有答案,對女兒的愛總是無條件。母親自然而然就在影響女兒。
然而,母女關係並不是都那麼甜蜜或圓順的。
每個女孩出生時,人們常不自覺的期望女兒像媽媽。很多媽媽也希望女兒的價值觀與母親一致,女兒擁有所有我的優點,至於我的缺點則最好一點也沒有。母親在教育女兒時,不自覺地也在模塑一個理想中的自己,自己當年學不會或失敗過的項目,最好女兒不再碰到,最好她比我更成功。
這些心境不僅在林莉/黃緗語(48頁)、韓湘琴/唐可珊(52頁)、林澄枝/謝文宜(56頁)的故事裡可見,當然也在普天下母親身上可看到。
女兒通常對母親也有很高的期望,也常根據母親對母親自己的自尊自重的程度,而構築起自己對自己自重自惜的意識。心理諮商師葛蘭敦(Jane R. Rosen-Grandon)臨床經驗發現,欠缺自信的母親,女兒通常也不知如何定位自己。
「女兒都有種希望,期待媽媽的認同,真正被媽媽喜歡和接受。媽媽對女兒的稱讚,往往比十個同學的稱讚更重要,」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謝文宜,從專家也是個人經驗有感而發。
挑戰母親,想做自己
然而當女孩長大,發現社會機制加給女人的痛苦時,母親往往也成為女兒第一個要反抗的對象。大多數的母親把親身經驗,加上從她母親傳承而來的價值觀,會反覆說給女兒聽:女人要端莊要小心,世界是設計給男人的,很危險,不公平,但你最好有男人為伴,否則這輩子孤苦伶仃……。
最明顯的是青春期,大多數青少女常像坐雲霄飛車,連自己都不明白為何老有怒氣要發作,偏偏課業加重令人鬱卒。又極力想證明自己長成大人了,明明仍依賴母親呵護,卻又厭煩她的嘮叨、管太多、迂腐膽小(什麼都怕危險、怕被騙),衝突幾乎天天發生。
如果父母的關係緊張,或家庭出現危機時,女兒夾在中間,基於同性別的依附與認同,特別容易令她對母親深感挫折,或者恨母親懦弱無能,或者氣母親不能幹、不會掌握兩性關係,擔心自己的婚姻也重蹈母親之覆轍。
相愛卻又衝突很正常
精神科專科醫師劉慧卿說,相愛卻又彼此衝突,其實是大多數母女的關係。母女在很多地方太像,又互相有期待,容易有衝突,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,其實常常牢不可破。
靜下來時也許有人會想通,不過多數女孩可能還是想不清楚,其實那是媽媽無條件的愛,從小到大她都是同樣這樣表達愛的,媽媽沒變,是女兒自己變了。
有時要等女兒人生閱歷多,或也經歷婚姻,甚而當媽媽後,和媽媽更有話說,能分享生命經驗時,才會有更深層的同理。
「大多數女兒比自己所能意識到的還愛母親,只是當其時正在情緒裡,會一下子看不清楚,」實踐大學謝文宜所長說。
心理學家容格曾經說,所有的母親身上都有聖母與巫婆的成份,只是程度與比例的不同。從橫切面看,從嬰兒到長大,在每個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愛恨情仇,永遠在那裡對話交戰。縱向看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,想和媽媽走向一個什麼樣的關係,會是成年子女在某個關鍵時刻必然會面對的。
林莉造型工作坊的黃緗語與母親林莉,分開18年後才又住在一起,剛開始,從生活細節到互動方式,互相不能適應。一直渴望媽媽呵護,卻碰上嚴肅的母親,黃緗語有很大的掙扎,直到她去育幼院做義工,比起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孤兒,「我的心胸不再受限,我才明白我所擁有的已經滿多的了,」雖然有時母女之間還會起伏,「但比較能平衡了。」
黃緗語透過比較,擴大了衡量母親的座標,母親的站立點被大幅拉離負面(不能溫柔呵護),看事情的角度一旦改變,使她較能包容母親一下子做不到她所期望的母親,再回憶母親吃過的苦,母女共同經歷過的分離,她主動做修補動作,雖然工作與住都在一起,仍不斷寫信、打手機簡訊告訴媽媽,不管曾經歷過什麼,「我對她的愛很多」、「我最在乎她」。
女兒的貼心甜蜜,逐漸改變林莉,「比較會傾聽一點」,會接受年輕人的想法,也欣賞年輕同事的優點,發現「給別人空間,就是給自己空間。」
先肯定她的愛
謝文宜從小崇拜媽媽林澄枝(前文建會主委),不論外型與資質都像林澄枝一樣優秀的文宜,也一直被林澄枝高度期望,而變得深度依賴母親,甚至懷疑自己是否「想討好母親」。文宜結婚後發現丈夫也常指導她,經過一段國外獨立生活後,謝文宜渴望「成為我自己」,選擇離開婚姻,重創母親的心,母女關係一度緊繃。
幸好謝文宜運用所學的專長來處理,後來也成為她對有母女衝突的人的建議,「千萬不要斷掉關係」。因為不敢給家裡打電話,她就一直寫卡片傳遞一個訊息,「我還是很愛你們」。林澄枝雖生氣難過失望,但也不斷透過信件傳達還是愛女兒的。
客觀理解母親
謝文宜說:「那個時候,兩人都心頭一個洞,期望對方來撫平。但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,要對方來撫平是強人所難,我應該改變自己,她的話是為我好,我應該先聽完,而不要反駁。她也從比較激動的狀況慢慢緩和下來,覺得她的話有被聽到。先肯定她的愛,才來表達我的想法,這樣就好很多。父母一直重覆講,是擔心你沒聽到,沒有了解她深處很深的愛。」
經過混亂期,現在謝文宜覺得,「我們兩人都長大很多,」現在她更喜歡自己,她既有媽媽留給她的特質,也發展出自己的部份。
「母女關係常是愛恨交織的,恨要處理,愛要感謝,」劉慧卿醫師說,透過傾聽與體諒而修補,互相明白需要對方的支持與鼓勵,珍惜彼此間的好關係。
她說,如果你是個媽媽,可以持續地反省自己。如果是女兒,如何客觀去觀察她,理解她,而不是只用女兒對母親的完美要求角度去評判她。
例如抱怨母親暴躁兇悍,成年女兒要先了解母親角色的複雜與困難,再回歸到當年媽媽一個年輕女子的處境與心情,自己都還是個孩子,就做了媽媽,除了面對最衝突的新婚初期,連婚姻都掌握不了,還要照顧新生命……,女兒會比較有同理心,不會再怪母親。
劉慧卿醫師說,反省有兩個層次,一個是對自己的反省,了解自己個性的特質,自己愛與恨夾雜的情緒;另一個是對關係的反省,彼此是如何互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,不見得純然誰對誰錯。透過反省,如果可以了解自己,對內心的愛恨夠清楚,就比較能夠處理,而不會把自己的感受丟給母親,母親感受到又丟回來,變成負向的循環。
「建立一個成熟的依附關係,在這當中,需要女性很多的自信,」劉慧卿說。
林莉/黃緗語、林澄枝/謝文宜、韓湘琴/唐可珊,都用心做了該做的事,因而享受到天底下最幸福的母女關係,也因在乎彼此,不斷投注心力於對方,鞏固了家庭。
一趟重要的了解之旅
臨床心理學家伊亞瑪認為,誠實看母親,去了解她,也不需把她變成聖人,而在尋找的過程中接納了自己,會是一趟重要的了解之旅。
《多桑與紅玫瑰》作者陳文玲就走過這麼一趟了解之旅,她後來回想,覺得書寫媽媽的故事,是她生命裡一連串變動的起點。本來她自以為寫了本關於母親和那個時代的書,但多讀幾遍後發現:「那個在存在和成就之間擺盪的、因為物質匱乏和心靈空虛而不安的、奮力在愛情和生活的夾縫裡找出一個位置的,是我的媽媽,也是我自己。這雖非我的本意,但是書寫媽媽讓我逼出了自己,從此,就再也不能假裝沒看見。」
「因為原諒了媽媽而願意面對自己,第一個心得就是,我跟媽媽其實像得不得了:我們都很任性、頑皮、好強,而且,我們也都看不清楚自己是誰……」
陳文玲走過,謝文宜走過,逼出了自己,從此再也不能假裝看不見自己,而要更認真地活出自己。
軟香潤澤的康乃馨季節裡,應該會有更多女子,透過認識母親,發現自己,從此自由自在。
- Feb 04 Sun 2007 21:22
[轉貼] 認識母親,發現自己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